任何的事情,在完成之際,甚至是從一開始,就有其代價,差別在於你覺得「它」值不值得。
和昭一天的談話談到關於我這個博士學程的價值,或者更明白的說,「它」的金錢價值有多少?當主計的她替我完成了計算的部份:近六年(我和昭)的國小教師薪資,在異國生活的花費,合計近五佰萬元。所以如果單純以數字作代表,這就是答案。
但是,只有這個單一的答案嗎?這是我和昭之間沒有談到的問題。我想,是我該回答的時候了。
對我而言,我「再次」體會到我的生命中不能缺少我的妻子,碧昭;這次是用一種強烈而孤獨的方式體會到自己的渺小、無助與無能,如果沒有她我是什麼都不能。
用錢來衡量生命的品質,不是我的作風。追求心靈、性靈與精神的滿足與平衡,與學術成就上成果,才是我想要努力的方向。不過最趣的是,我些事情有些是在國內就曾經想過的事,但是大部份的卻是當人從工作的環境中轉換到讀書的情況下,才慢慢的努力去面對的事。有些是有真實的體驗,但有時卻仍然不脫個人的作風:想多於做,說多過行。
「我是誰?」「我要往那裡去?」「生命的真諦又是什?」的問題經常出現在腦海中,可能人在平順的情況下是無法去真正面對、體會到問題本身的需要吧!再次求學又使自己又有機會面對這些。可能有人又要說:想這些五四三的作啥,趕快畢業最重要,但是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厘清楚,畢業了又要做什麼?
想要,有時間什些自己想做的事,像是傍晚和妻子牽著小犬們外出散步,訓練自己跑馬拉松,參加鐵人三項,做自 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必需」或是「必要」的事。
但是這一點點的心願,要花多少的代價去完成,而最重要的是:我又願意付出這些代價嗎?
用理性思考,用感性體會,用知性面對!嚐試每天進步一點,學多一些,會深一些,說少一點
Blog Archive
Links
About Me

- Chiao-Lin Nien 聶喬齡
- 臺中市,北區, Taiwan
- full of self-doubt, fear of failure, avoidance goal, everything in my phd theis is going to be a part of my personality. my dream in my life is to change my person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