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續上次的話題,我想接下來可以努力的方向,是:
將會務與決策方向透明化
大部份的會員(或者非會員)對於會務的瞭解,大部份來自於協會幹部努力的成果:活動。
不是出自於「互信機制」的不足,而是將事情透明化所能帶來更多的信任。但如從BASES的網站上可以看到關於整個學會運作的情況與收支的情形(annual report 05-06), 不過這也是今年才有在此學會中進行的。
這是連同網站的建立時,可以同時思考的事情。反過來的思考是:當會員每年繳交了固定的會費後,是不是可以清楚的知道「錢」到那裡去了?而且是能夠"垂手可得"的方式,有興趣的人自行查閱。
接著想談的是:同儕制度的建立
國外學術界引以為傲的在於研究成果間「同儕審查」制度的落實。這話說在先不在於批判或是非議國內運動心理學界類似制度的不足。但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我們國內在審稿的過程中,讓你/我感覺到多少「同儕審查」的味道?
我的思意是:審稿的過程之中,令研究者感受到「評鑑」多過於由理論或是研究觀點出發的「建言」多,還是不論審稿者、研究者在乎的只是稿件的刊登與否?
個人的想法是:審稿者的出發點是站在對等的基礎上,提出供研究者參考改進的觀點,以達到研究成果的盡善盡美;所以每每在投稿當時所繳交的「行政業務費」必 需能夠達到如此的效果,才能稱的上「值得」。如果審稿的過程與結果都只在於「結果論英雄」,刊物與研究水準的提昇將只是donut hole而巳。
當然想法的出發點,大多來自於個人主觀的經驗與看法;制度的建立不是三天兩天的事,小的我說的多了,做事的經驗到是少很多。不過,是不是能先由建立「審稿 人」的資料庫開始,只要參與的人數多了,自然每個需要審件的工作量就少了些,也不至於落到「找博、碩班學生代打」的窘境,畢竟研究能力與水準的提昇,沒有 研究者無私出是很難達成的。
然後,也許可以做的是:投稿電子化,讓行政的過程時間最短,審稿時間加長。例如目前許多期刊巳經只接受線上投稿。
空講了許多理想,希望能激起漣漪,而不是嘴砲!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