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性思考,用感性體會,用知性面對!嚐試每天進步一點,學多一些,會深一些,說少一點

5/16/2006

黃文一探

親愛的國雄,收信愉快!

謝謝你寄給我關於「五個模式」的CFA文章,好久沒有看中文的東西
,加上自己中文的退化,覺得在閱讀上感到些許的困難。只是關於黃文,有幾個意見提供給你作為參考。

一、一拿到這篇文章時,首先閱讀的是關於所謂的「五個模式」的內容與來源,因為在之前真的還不知道什麼是五個模式的概念,在看了研究方法之後,心中有個底了。但是奇怪的是,關於五個模式主要的文獻:Noar(2003)卻在文末的文獻中遍尋不著,無法作更進一步的確認。不知國內期刊,特別是像師大學報之類在審稿時沒有有收錢?如果沒有,我想這是可以被原諒的,但是如果有的話,執行主編應該要打屁股。

二、關於文中五個模式的用法,覺得是一項選擇,一種工具,但不見得是一種必需。可以這麼作,但也不一定一定要這麼作。個人的看法是:有時在模式的取決上,不一定需要這麼作。這個過程可以稱之為「競爭模式」的篩選過程之一,當研究者對於所發展的理論、問卷在「完全沒有預設立場」時,是項不錯的工具與過程。但是,如果不是前者所提,這個過程似乎有些不夠簡潔。

二之一:進一步說明,當研究者對於所提出的假理論,無法在文獻中找出足夠的支持時,五個模式似乎可行,但是弔詭的是:如此研究者如何能夠發展出所謂的「測量工具」呢?邏輯上有些說不過去。例如,是先有理論還是先有題目?(有點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味道),大部份的就究者不都是經由質的研究進行訪查,進而形成理論,然後進行題庫的發展與篩選,最後再進行模式(理論)的驗證。如果研究者心中巳經有了理論的概略,五個模式的功用就不見其功。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要只說自己的理論好,還要證明其他的模式比不上自己設立的模式合適的觀點,五個模式或可提供幫助。但是究竟期刊有多少的篇幅來刊類似的文章?或者該問自己:「是不是以五個模式的方式能夠最清楚、簡單的完成工作」,有其他的替代方案嗎?我想我些問題的答案是存在研究者的心中,而不是寫在石頭上,供人依循。我的意思是:每個研究的情境是不相類似的,需要臨機應變。

三、前言與文獻中,黃文給我的感覺是「傳統」,不失為建立基礎概的佳作。但是是不是有許多關於模式(理論)之外的訊息提供?你覺得呢?最好玩的是:真的不知道研究結果一開始時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何來,真的有些像我老婆說我的話來著:跳躍式的思考。不過這個EFA卻也讓我有另外一方面的思考:由其結果得知其實每一個因素的解釋量是不同的,不同的分量是我的意思。在此之下,到底以「指數」的方式是不是能「平均」的表現出其中各個因素的重要性?這個問題似乎還沒有什麼方式或是文獻曾經提到過。哈!無解!

四、有些評斷的標準是自己不曾用過的,像是信度指標和「複核效化驗證」,幾乎是之前沒有見識過的,加上使用的軟體不同,所以真的需要花許多的時間去學習。不過到是對於讀者來說,這可就不太…有趣。但是對於後者,我想黃文所用的方式與我在我的第一篇送審的文章所做的類似,就是同時以一個模式去分析兩個樣本,看看模式的適合度是否類似,當然對於cross-validation所著重的指標或是內容不是頂清楚,不過我想方法類似,對於文中提及的自由度有些不瞭(df=370, p115), 理應托近320 左右(一個樣本是160,兩個就是320,p111),還是我有不正確的觀念?。

五、也是最後的意見,在文未最行的建議中,其實個人認為兩個論點都有「搬石砸腳」的感覺,如果是你的大作,一定:修改後再審!哈!開個玩笑哦!不過真的有很直接的意見,因為建議一,長期的研究,我想關於立論的基礎不是很清楚是其一,另一個是「模式延伸」「複核效化」與「預測效度」的提昇間的必然是不是…有些給它糢糊,因為巳經花了那麼長篇幅了,再用幾句說清楚些不是讓讀者有更清楚的認識。最重要的問題在建議二,「測量桓等性」的問題,你不覺得它應該是研究者在進行這個研究前必需要解決的問題嗎?如果研究者無法回答這個問題,那麼如何能夠將所收到的樣本歸納在一起,隨機區分為三個樣本加以分析?如果模式不是恒等,那麼作者至少提到1)所在位置2)學校類型這兩個可能的因素會影響到作答,而受試樣本中「剛好」就有這兩個因子存在,如此…不好了,失火了…

說別人總是容易,自己做起來…我這個人哦…不可取!以上,僅供參考,不過也是自己的想法!

Blog Archive

About Me

My photo
臺中市,北區, Taiwan
full of self-doubt, fear of failure, avoidance goal, everything in my phd theis is going to be a part of my personality. my dream in my life is to change my person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