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實驗室或長期追蹤才能驗證「因果」關係,那所有問卷調查是無法以實際數據確定。那就釐清原先我對具相關性的兩變項是否能進一步確定因果關係的疑問。我只能說a高所以b也高的密切相關。這或許是問卷調查研究上的限制!”親愛的素汝學姐,我想你大概是誤會了我提出關於問卷調查法與實驗研究法間差異的目的了,我寫道:「…目的在於厘清關於研究變項上的不確定性」,我無意造成你可能有的混淆,因為你的來信中不也說到:「…我粗略的認知,國內探討相關研究不是都同時蒐集資料 …」;我唯一的目是希望你能就你主要的研究變項間的關係能有更清楚的認知與想法而巳。你的確也說出了許多研究上的做法和實際上的情況,例如以迴歸方法「預測」有關變項最佳的預測變項,不就是一種以調查法進行因果關係之間的研究,還有像是線性結構模式(SEM),或者是探索性的因素分析等,有許多的例子是以調查法取得資料,而嘗試以之為「因果」關係間的解釋。
而我是想由這個地方嘗試著先將你的想法「釋放」;如果你在巳經具有某些先入為主的想法下,是無法嘗試著從其他不同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這是我的初衷。所以我想由:「如何進行資料的蒐集不一定說明蒐集資料間具有的關係(由此挑戰你既有的想法);讓研究者”最”具信心的研究設計其中之一是實驗法」的角度來說服你再思考一下你主要變項間的關係。因為我覺得與其在蒐集資料進行一半或完成時再來討論這個議題是為時巳晚,特別是根本沒有任何補救的可能。至於這會不會是調查研究的限制,我想沒有多大的關係。
所以,不知我有沒有把想法表達的更清楚,因為從你的來信中讓我感覺到你對我的想法有「另一種」不同方向的思 考。我不是在質疑研究變項間到底有沒有「因果」關係,而是在我們下這個結論前,有充分的思考。因為個人認為這個想法它代表著研究者對於文獻的認知與看法。 個人認為為什麼要厘清變項間的關係主要的理由在於:運動行為與自尊、身體形象讓我在一開始就有往「結果變項」聯想的傾向。不知你身邊有沒有Fox, K.R.(1997) the physical self: From motivation to well-being一書,書中(Sonstroem, 1997)提及self esteem可以是中介變項也可以是結果變項。這是個人較為注意的地方。
“『對身體形象滿意的人會有更高的意願參與運動,而不滿意者會於運動場上退怯。』這是相關研究者在統計結果呈現後所下的結論。身體形象影響的是運動行為,一個人有意圖就很有可能實際去從事﹝運動行為﹞,若沒有意圖那根本不會。”個人完全同意你的結論,但是雖然說意願與實際行為間的相關頗高,但是你要清楚的瞭解:「意願」不等同於「行為」;兩者間是可以也有可能有差距,所以要清楚的是你要調查的是意願還是行為(亦或是兩者?)
“自尊與 身體自我概念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含有對自己整體價值的正向評價,而後者是僅限於身體能力的『認知』。其中,Buckworth & Dishman(2002)所著Exercise Psychology中有一章節談自尊。不論是身體自我概念對運動行為之關係、或是身體形象對運動行為之關係,都會直接影響到自尊。自尊的重要性在於,是 一個人心理健康與生活中相關適應的重要指標之一。高自尊與生活滿足、社會適應力、獨立性、領導能力、壓力因應以及教育與工作中的高成就等等具正相關;而低 自尊與心理疾病、心智恍惚有密切相關。自己之所以會想到身體形象與它的關係,是因為前者在現今太重要了,『模特兒風』、『整形風』或『健身房的處處林立』 在在說明身體形象的無窮魅力。它甚至是新鮮人面試時錄取與否的因素之一。而運動行為與自尊都與心理效益有直接關聯。…覺得是不錯的引言與研究背景的交代哦,可以納入研究計劃中。
王正松(2005)的研究,到底是修訂那一份量表?有點失焦了,可否來信告知?另外不論研究者從事何種研究,工具本身與研究資料的信、效度分析都是最基本的。 但是信效度不佳的工具測量出的結果也容易受到質疑哦!
「也許我會依據他的工具進一步修訂題目較少較適用的量表」這是另一個研究嗎?還是說可以一魚兩吃?
“我完成我的語句分類(你是用什麼方式進行分類?)後就交給老師了。我曾問老師整理如何,老師說他沒時間整理(沒時間?就不要耽誤研究的發表,東西要回來自己做!)
「此外,我覺得自己還沒有能力評論質性研究」,評論的本身沒有高深的學問,只是彼此看法的交換,同時也是審視自己看法的來源與適切性;更何況說不是要有學問才可以評論(充其量只是假設自己是審稿者,你或如何看待類似的著作而巳,別太嚴肅),至於你的建議,我巳經寫信向高三福老師討教,希望能有好消息。
以上,祝好運
喬齡
Reference List
Sonstroem, R. J. (1997). The physical self-system: A mediator of exercise and self-esteem. In K.R.Fox (Ed.), The physical self: From motivation to well-being (pp. 3-26).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